產(chǎn)品介紹
常用的金剛石粒度在30/35~60/80范圍內(nèi)。巖石愈堅硬,宜選取用較細的粒度。因為同等壓力條件下,金剛石愈細愈鋒利,有利于切入堅硬的巖石。另外,一般大直徑的鋸片要求鋸切效率高,宜選取用較粗的粒度,如30/40,40/50;小直徑的鋸片鋸切的效率低,要求巖石鋸切截面光滑,宜選用較細的粒度,如50/60,60/80。所謂金剛石濃度,指的是金剛石在工作層胎體中分布的密度(即單位面積內(nèi)所含金剛石的重量)。規(guī)范規(guī)定,每立方厘米工作胎體中含4.4克拉的金剛石時,其濃度為100%,含3.3克拉的金剛石時,其濃度為75%。體積濃度表示結塊中金剛石所占體積的多少。規(guī)定,當金剛石的體積占總體積的1/4時,濃度為100%。增大金剛石濃度可望延長鋸片的壽命,因為增加濃度即減小每粒金剛石所受的平均切削力。但是增加濃度必然增加鋸片的成本。因而,存在一個較經(jīng)濟的濃度,該濃度隨鋸切率增大而增大。
一般而言,結合劑的硬度越高,其抗磨損能力越強。因而,當鋸切研磨性大的巖石時,結合劑硬度宜高;當鋸切材質軟的巖石時,結合劑硬度宜低;當鋸切研磨性大且硬的巖石時,結合劑硬度宜適中。
力效應:在鋸切過程中,鋸片要受到軸向力與切向力的作用。由于在圓周方向與徑向存在力的作用,使得鋸片在軸向呈波浪狀,在徑向呈碟狀。以上兩種變形都會造成巖石切面不平直、石材浪費多、鋸切時噪音大、振動加劇,造成金剛石結塊早期破損、鋸片壽命降低。
溫度效應:傳統(tǒng)理論認為溫度對鋸片過程的影響主要表現(xiàn)在一是導致結塊中的金剛石石墨化;二是造成金剛石與胎體的熱應力,導致金剛石顆粒過早脫落。新研究表明:切割過程中產(chǎn)生的熱量主要傳入結塊。弧區(qū)溫度不高,一般在40~120℃之間。磨粒磨削點溫度較高,一般在250~700℃之間。冷卻液只降低弧區(qū)的平均溫度,對磨粒溫度影響較小。這樣的溫度不致使石墨炭化,會使磨粒與工件之間摩擦性能發(fā)生變化,使金剛石與添加劑之間發(fā)生熱應力,導致金剛石失效機理發(fā)生根本性變化。研究表明,溫度效應是使鋸片破損的較大影響因素。
磨破損:由于力效應與溫度較應,鋸片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往往會產(chǎn)生磨破損。磨破損的形式主要有磨料磨損、局部破碎、大面積破碎、脫落、結合劑沿鋸切速度方向的機械擦傷。磨料磨損:金剛石顆粒與式件不斷摩擦,棱邊鈍化成平面,失去切削性能,增大摩擦。鋸切熱會使金剛石顆粒表面出現(xiàn)石墨化薄層,硬度大大降低,加劇磨損;金剛石顆粒表面承受交變的熱應力,同時承受交變的切削應力,會出現(xiàn)疲勞裂紋,局部破碎,顯露出銳利的新棱邊,是較為理想的磨損形態(tài);大面積破碎:金剛石顆粒在切入切出時承受沖擊載荷,比較突出的顆粒與晶粒過早消耗掉;脫落:交變的切削力使金剛石顆粒在結合劑中不斷被晃動,產(chǎn)生松動。同時,鋸切過程中的結合劑本身的磨損與鋸切熱使結合劑軟化,使得結合劑的把持力下降。當顆粒上的切削力大于把持力時,金剛石顆粒會脫落。無論哪一種磨損都與金剛石顆粒所承受的載荷與溫度密切相關。以上兩者都取決于鋸切工藝與冷卻潤滑條件。
更多產(chǎn)品